大家是否好奇一个问题,世界杯预选赛好歹也算是国际比赛中的A级赛事,为什么球衣的背后连名字都不印?就只是因为舍不得那点钱吗?最近的两场世界杯预选赛大家都看了吧,中国队与新加坡队的所有球员球衣背后都只有号码,没有名字,这难道不违反国际比赛A级赛事的规定吗?还真不。

针对亚洲区域预选赛,亚足联方面确实没有明文规定球衣背后必须有球员名字或名字的缩写,亚足联的初衷是照顾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半职业球队,降低他们的参赛成本。比如关岛、老挝、不丹这些球队能凑齐11人就不容易了,很多球员本职工作并非运动员,甚至连出去比赛的路费都是凑的。虽然在球衣背后印上名字听上去增加不了多少成本,可一旦印上这件球衣之后,就不能给别人使用了。这些球队的人员本就不稳定,经常是参加一次比赛换一次阵容,如果每名成员都要单独准备一件新球衣,那成本也确实值得重视一下。亚足联的想法是好的,但大多数球队却偏离了亚足联的初衷。比如中国队与新加坡队这两支球队都不缺钱,却不在球衣背后印名字,就有些自己的小心思了。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迷惑对手。因为彼此不熟悉,很难记住对方球员的样貌,所以就连名字也印了,增加对方认人的难度。比赛中可能会造成对手防守混乱的情况。可能有球迷会问了,球衣背后都有号码,难道还记不住吗?2005年的一场东亚四强赛,中国球员五号李玮峰掌掴韩国后卫,场上出现冲突,主裁判却红牌把18号郜林给罚下去了。因为两人的脸型有些像,又都留着长头发。那个年代的足球比赛没有VAR视频,裁判的判法也不可撤销,才闹出了这么大的一个乌龙。
看吧,单凭号码去认人也是有可能出错的。而就算对手能记住号码,其实也有手法可以应对。比如国足与新加坡的比赛,首回合七号打进两球,次回合对方主教练肯定会安排对七号球员的重点防守。那我们大可以在次回合的比赛让武磊与19号刘洋或者22号高准翼交换球衣。如果对手只认号码,就可能会在开场的短时间内被迷惑去重点防守我们的边后卫了。
听上去有点不讲武德,但亚洲的很多国际队之前确实这么做。过一场比赛报一次名单,然后临时更换号码。只不过现在亚足联的规定更严格,才杜绝了这种奇葩的行为。国足不缺经费,也不能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号码了。
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印名字?估计是一种怕吃亏的心理吧。既然大家都不印名字,我印我就亏了,如果对方记住我们的名字,而我们只能记住对方的号码,那岂不是要影响实力了,况且本身就没有多少实力吗?这种向后看齐的心态其实是中国足球的普遍现象。
在2019年之前,中超联赛的球员背后都是没有名字的,一个自称超级的顶级联赛,还是当年那个金元足球野蛮生长的黄金年代,一度被媒体吹捧为世界第六大联赛,球员们都穿着白板球衣比赛,你敢信?根本原因和现在的世预赛一样,既然足协没有要求,那就总有球队不印名字,既然有人不印,那我印我就亏了。当时还有一个更奇怪的现象,所有中甲球队的球衣背后都是有名字的,可一旦升入中超,就赶紧换一套没有名字的球衣降级去踢,中甲的球队却又都会把名字印上,比如2016年降级的石家庄永昌,踢中超联赛都是白板球衣,踢中甲后却印上名字,还给每位球员准备了中文名与英文名的不同款式。越是顶级联赛越是儿戏,次级联赛反而更正规,也算是活久见。直到2018年10月,足协公布了新的中超商务管理规定,明文规定中超联赛球衣后面必须有球员的英文或拼音名字,才杜绝了这一现象。或许也是在中超联赛中取巧惯了,导致我们的国足动起小心思,要和那些真正经济有困难的球队共享这一特权。而到了亚洲杯正赛这种赛事,当亚足联有明文规定的时候,国足就不得不穿着印有名字的球衣参战。
那么在不印名字这件事上,国足沾过光吗?还真有。2018年我们自己举办了一项友谊赛性质的赛事,叫做中国杯,邀请了乌拉圭、威尔士、捷克等强队参赛与捷克的比赛。中国足球员穿着白板球衣,对方的捷克球员却是正规的印有名字的球衣。或许是真的起到了迷惑作用,上漫长五分钟国足就打进一球取得领先。不过等捷克稍微回过味儿来后,四分钟内就连进了我们三个,最终4比1逆转。所以说小心思可能会有用,但在强大的实力差距面前确实有些微乎其微了。还是拿本轮亚运赛来说,韩国队3比0大胜泰国,韩国球员穿着印有名字的球衣,泰国队却是没有名字只有号码的球衣,最终也没起到什么作用。一方面韩国队的足球实力确实强劲,没必要搞这些小动作,另一方面,就算搞了也没用,踢足球的谁不认识孙兴慜,你就算穿个詹姆斯的球衣,又能迷惑到谁呢?
本文地址:/news/536.html